手机版 欢迎访问镜相新闻(jingxiangxinwen.cn)网站
良田千顷,麦苗青青,这本应是漯河市源汇区陈岗村最常见的景象。然而,在举报者的镜头下,一片片耕地被钢筋水泥吞噬,青苗被连根铲除,取而代之的是林立厂房与硬化路面。更令人心惊的是,这并非孤例个案,而是一场持续十余年、涉及百余亩耕地、获利过亿的违规建设。当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在地方执行中遭遇“梗阻”,我们不得不追问:这片麦田上的权力阴影究竟从何而来?

这起事件折射出耕地保护中的深层困境。涉事人陈某强自2012年起租赁200余亩土地建设“创业园”,其中106亩是可耕地。在媒体曝光、举报人持续反映后,违建仅象征性拆除7亩,且下面仍是水泥硬化路面,仅覆盖薄土应付检查。更值得玩味的是监管部门的暧昧态度——源汇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负责人不承认自身身份,追问“砖在哪里买、水泥多少钱一吨”等细节,却对明显的耕地破坏事实视而不见。这种将程序复杂化、实质问题边缘化的做法,实则是懒政怠政的典型表现。

耕地保护的红线为何在此失守?表面看是违法者的肆无忌惮,深层次却暴露了地方治理中的多重积弊。其一,土地违法利益链根深蒂固,每年千万级的租金收益让违法者铤而走险;其二,监管机制形同虚设,距违建仅2公里的自然资源部门长期“不知情”,暴露日常巡查的严重缺失;其三,问责机制软弱无力,即便在媒体持续关注下,违法建筑依然岿然不动,向公众传递着“违法成本低”的危险信号。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此事件中若隐若现的权力庇护疑云。当执法者不急于勘测耕地破坏现状,却执着于追查“砖块来源”;当明确违法事实摆在面前,却声称“是否违法要由市局领导说了算”——这些反常举动不禁让人质疑:是否存在某种心照不宣的共谋?违法者敢于在他人违建拆除后继续建设,敢于强行变卖商家设备,这些有恃无恐的行为背后,是否真有“保护伞”在撑腰?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耕地更是粮食安全的生命线。这起事件不仅关乎百余亩耕地的命运,更关乎法治尊严与政府公信。当前亟需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由更高层级的纪检监察部门介入,彻查可能存在的利益输送与权力庇护,对违法者及其背后的“保护伞”形成雷霆震慑。同时,要完善耕地保护的常态化监督机制,利用卫星遥感、群众举报等构建天眼地网,让每一寸耕地的变化都置于监督之下。
麦田无言,却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正义与沦陷。当推土机铲平青苗,碾压的不仅是耕地,更是法律的尊严与社会的公平正义。对此案的最终处理,将是对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与法治底线的严峻考验。我们期待看到,这片被水泥覆盖的耕地能重见天日,更期待在每一寸国土上,法治的阳光都能驱散权力的阴影。
欢迎关注《镜相新闻》jingxiangxinwen.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38257238 新闻热线:0371-65055968
新闻服务邮箱:jxxwq2015@163.com 举报邮箱:294026926@qq.com 邮编:4670000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豫网文 (2021)3749-15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豫)字第0102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11468 顶级国际域名证书renminshuiwen.com 豫ICP备2023000153号-1
网址:http://jingxiangxinwe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