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镜相新闻(jingxiangxinwen.cn)网站
1978年,我在原成都军区后勤部汽车第二十七团任新闻干事时,团长王曰志和政委赵理学交给我一项重要任务,让我写一篇部队圆满完成到中印边界运送进藏战备物资任务的稿子。我立即答应:保证尽快努力写好这篇稿子,尽快给相关报社、电台等新闻媒体寄过去。

接到任务后,我不敢怠慢,便立即到各营、连采访,加班加点,精心撰写好,王团长和赵政委审阅后都很满意,并希望能在当时的战旗报上发表出去。

为了万无一失,尽快完成任务,我决定把稿子亲自给《战旗报》社的编辑老师送去。由于写作水平有限,不得要领,没有经验,那篇稿子很快就被编辑“枪毙”了。

正当我焦急万分之际,恰好碰见了该报社通联科的杨心灵科长,他是河南信阳人,待人特别热情。我给杨科长说了心中的焦虑,他看了一遍我写的稿子,并提出了几点具体修改意见。

当天我没有返回部队,通过新华社成都军区军事分社社长肖健卿介绍,在成都军区第一招待所住下,并连夜改好了稿子。第二天,我把修改后的稿子请杨心灵科长把关,他看后表示基本可以,然后笑着对我说:“如果你想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建议你去找一下靳思彤总编,他是老革命,战争年代,他就是出了名的战地记者,请他给你签批一下,就看你有没有这个胆量了”……

为了圆满完成团首长交给的任务,我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在杨科长的引导下,我壮着胆子,轻轻敲开了靳总编的房门,一位身材魁梧、满头花白的长者映入了我的眼帘。我向靳思彤总编辑说明了来意,他看了一下我呈上去的稿子,便从笔筒里抽出一支铅笔,在稿子的右上角写下了“可编”二字,并签上了他的名字和年月日,他让我给编辑二科的赵振贵编辑(后提升为编辑二科科长)送过去。我连声说:“中、中、中,我马上给赵编辑送过去”。靳总编听了我浓重的家乡口音便问:“你是哪里人”?我立马回答:“我老家是河南许昌的”。靳总编又问:“你们部队驻地在哪里”?我回答:“在温冮地区蒲江县”。 “蒲江县的蒲砚很出名啊”, 靳总编说。我不加思索地连声回答:“就是,就是,如果你喜欢,我回部队后给你找一方送过来”……
我把那篇稿子给赵振贵编辑送过去不到一个星期,就在《战旗报》上发了个二版头题,而且篇幅还比较长,我们的王团长和赵政委等首长看后都非常满意。主管部队宣传工作的阳宪斌副政委拿着那天的报纸,指着我写的那篇稿子,笑着对我说:“刘金有,你真牛,了不起,了不起”。
原成都军区战旗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李仕林将军赠送给我的《火红的战旗》一书中,图文并茂地记载着:……在南京市民的欢呼声中,《人民战士》报(战旗报的前身)社的工作人员,随二野领导机关进驻南京城。“蒋介石4月21日就跑了,22日的日历没人替他翻了。”1949年4月24日,在“总统府”,《人民战士》报编辑靳思彤和编辑科长葛洛同志,翻看了蒋介石离开时,来不及翻开的一页日历。

靳思彤,男,河南省焦作市人,1921年12月出生。1945年在太行八分区工作,后入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学习。1946年毕业后,分配到第二野战军一纵队。1947年调《人民战士报》任随军记者。参加过大别山反“围剿”斗争、襄樊战役、淮海战役和解放南京、成都战役等。全国解放后,任西南军区《人民战士》报编辑组长。1955年调《解放军报》社,1958年加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曾编著《伟大的长征》等书。后在《解放军报》社离休。
靳思彤不仅是著名的军事记者,而且还是军中知名的书法家,一旦闲暇,就练练书法。因此,他对砚台情有独钟。
由于我才疏学浅,知之甚少,对蒲砚更是一无所知。后经了解得知,正宗的蒲砚产地在蒲江县鹤山街道蒲砚村的盐井沟。蒲砚,中国传统名砚,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四大名砚之端、歙砚齐名媲美。其以 “坚如金石,细似粉绸”而著称,是蜀中名砚之一。其制作需要经过采料、切割、雕刻和打磨等三十多道工序,制作一方蒲砚,通常需要数月到几年不等。一方正宗的蒲江砚台,价值最低也得数十元,百元以上的比较普遍,千元、万元的也很常见,几十万元、上千万元一方的蒲江砚台,就比较罕见,属蒲砚中的(贡)极品。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一直没有找到一方拿得出手的蒲江砚台。正当我焦急万分之际,蒲江县文化馆的资深学者白瀑老师,约我给《蒲江文艺》写一篇稿子,我给他说了此事,想请他帮我解决一下燃眉之急。白瀑老师对我说:“你算找对人了,我刚好收藏了一方蒲江砚台,已有几十年了,你就转赠给靳总编吧,虽然不是价值连城,但保证正宗,绝对拿得出手,他是老革命了,也是你、我对他的敬意。
当我把白瀑老师那方蒲江砚台,送到靳思彤总编辑的办公室,并向他说明了这方砚台的来历后,他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连声称赞:“确实不错,这真是一方好砚”。从此以后,我和靳总编便结下了不解之缘,遗憾的是,当年靳老赠送给我的几幅珍贵墨宝,我又转赠给了其他友人。
后来,凡是有重要稿子,我就先给靳总编送去,请他抽时间帮我看看,他总是热情接待,耐心指点,不厌其烦。1979年夏天,原成都军区后勤部决定出一本书,书名叫《战勤凯歌》,全是后勤系统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部队的先进事迹,我便把在战地撰写的八篇稿子进行了一番加工整理,给靳思彤总编辑送了过去,他帮我修改以后,其中《切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纪律严明的汽车兵》《建立功勋的人们》等六篇稿子被《战勤凯歌》一书收录。
我与靳思彤总编辑相识以来,互相联系从未间断,不管他是在成都还是在北京,我每次到这两个地方去,都要到他家去看望、拜访。靳总编在解放军301总医院住院期间,我们两个还不断视频,互相慰问,就在他仙逝的前几天,俺俩还通了电话。
敬礼!向在新闻战线上勤奋笔耕一生的革命老前辈致敬!
欢迎关注《镜相新闻》jingxiangxinwen.cn
责编:齐川国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38257238 新闻热线:0371-65055968
新闻服务邮箱:jxxwq2015@163.com 举报邮箱:294026926@qq.com 邮编:4670000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豫网文 (2021)3749-15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豫)字第0102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11468 顶级国际域名证书renminshuiwen.com 豫ICP备2023000153号-1
网址:http://jingxiangxinwe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