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镜相新闻(jingxiangxinwen.cn)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生活

触目惊心的农村老人自杀现象

时间:2024-04-28 11:57|来源:网络|作者:韩铮供稿 镜相新闻转|点击:
分享到0

触目惊心的农村老人自杀现象

鳖扯犊子 2024-04-22 00:00 

69ac183ddfda4359b58f15401b1e258.png



林木文沐浴之后,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这个69岁的老人坐在堂屋中间,一边在火盆里为自己烧纸钱,一边喝下半瓶农药。

纸钱烧了一半,老人躺在地上不省人事。

“他很久以前就开始计划自杀了。”刘燕舞后来听说。

待人们发现时,林木文已经没有了呼吸。在这个距湖北武汉不到100公里的村庄里,村民猜测老人自杀的原因是与儿媳妇失和。

“他怕将来死了,孩子连纸钱都不给买。”一名村民对刘燕舞说,“这样死,还‘体面’些。”

2008年开始,刘燕舞所在的研究团队在湖北省京山县进行田野调查。当问到村庄里有没有老年人非正常死亡的现象时,得到最多的回答竟然是:

“我们这里就没有老年人正常死亡的。”

这也成为刘燕舞研究农村老人自杀现象的开端。

6年来,刘燕舞走进湖北、山东、江苏、山西、河南、贵州等11个省份的40多个村庄。

他发现,林木文的悲剧不是个案,农村老人的自杀现象“已经严重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他用驻村400多天的调查数据,画出了一条“农村老年人自杀率”的曲线:从1990年开始,中国农村老年人自杀率大幅上升,并保持在高位。

“但是,农村老人却越来越难以摆脱这条路,这或许是他们稀释和消化现代老龄化社会痛苦的特有方式。”

林木文的死,并没有在老人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激起多少波澜。

甚至,老人曾当过村支部书记的儿子,也没有像刘燕舞以为的那样责怪妻子,而是“很坦然”:

“人总是要与活人过的,难道还与死人过日子不成?”

刘燕舞说,自杀在当地被视作正常、甚至合理的事。村民们觉得犯不着议论并得罪他的儿子,“死了的也就死了”。

不仅是普通村民,乡村医生对待自杀的态度往往和村民一样,“将其看作正常化的死亡”。

特别是当老人得了疾病又“磨不过”,选择自杀,乡村医生“都不觉得这是自杀”。

这让刘燕舞一行人震惊不已。

“越是平静,越是让人不寒而栗。”刘燕舞的师兄杨华告诉记者。他们刚开始访谈老人自杀案例时,往往气愤得不行。

一次访谈一个老太太,3天后老太太和媳妇吵架自杀身亡。学生们参加了老人的葬礼,眼睛死死盯着谈笑风生的老人的家人。

倒是村里老人比这群年轻学生看得开。

一个柴姓老人乐呵呵地告诉满是疑惑的刘燕舞:“我们这儿的老人都有三个儿子。”

“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水),这三个儿子最可靠。”

实际上,老柴还有两个让他“引以为傲”的儿子。大儿子在镇上工作,小儿子在外打工,一个在镇上有楼房,一个在村里盖了楼房。

但是7年来,老柴一直和腿脚不便的妻子住在逢雨便漏、倾斜得随时可能坍塌的土坯房里。

与刘燕舞一起调研的,还有另外40来个师生,他们分成10个小队,驻扎在湖北京山县10个不同的村子里。他们都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老师和博士生。

在京山调查的半个月里,有村子又发生3起老人自杀事件。

经统计,各村去世的老人中,死于自杀的比率高得惊人,“至少30%,还是保守估计”。

刘燕舞慢慢发现,林木文的死,并不算严重或者惨烈。

在过去6年的调研里,他听到的故事“超乎自己的想象”。

有不少老人,因为行动困难,拿不到药水瓶也站不上板凳悬梁,便在不及人高的窗户上,搭起一根绳,挎住头,蜷起腿活活吊死。

有两位山西的老人,儿子不给饭吃,还屡遭媳妇打骂,头朝下扎进家里的水窖中。

“这些都是有必死的决心的。”刘燕舞分析道。

他还记得有人跟他介绍说,一位老人要自杀,但怕子女不埋他,便自己挖了个坑,躺在里面边喝药边扒土。

这样的案例接触多了,刘燕舞不禁叹息:“很多故事村民嘻嘻哈哈跟你讲,但都悲惨到难以想象。”

在农村老人寻死的故事里发现“他杀”的影子

更让刘燕舞等人震撼的,是在农村老人寻死的故事里,发现“他杀”的影子。

杨华了解到,有一对老年夫妇,同时喝农药自尽。老太太当场死亡,老爷子没死,但家属并不送到医院。

第二天家里人给老太太办丧事,就让老头躺在床上看。

第三天,老头命毙,就着为老太太办丧事的灵棚,立马又为老头办了丧事。

还有一个在外打工的儿子请7天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亲。两三天过去,发现父亲没有要死的迹象,这个儿子就问父亲: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是把做丧事的时间都算进来的。”

老人随后自杀,儿子赶在一周内办完丧事,回城继续打工。

“现代性讲究市场理性,讲究竞争,看重核心家庭的利益最大化。”

刘燕舞解释道,当农民之间,甚至一家子父子、兄弟间都开始按市场的思维方式处理关系,人们开始算账。

不少人跟刘燕舞讲过给老人治病的账:假如花3万元治好病,老人能活10年,一年做农活收入3000元,那治病就是划算的;要是活个七八年,就也不太亏本;但要是治好病也活不了几年,就不值得去治。

在不少老人心里,这笔账的算法也是成立的。“农村自杀的老人中,有超过一半带有‘利他’性质。”

杨华将农村自杀老人分为四种类型,其中“利他型”的老人最多,他们倾向于为子女着想。

“这些老人不想变成子女的累赘。”杨华说,“自杀的后果也将给子女带来收益。”

甚至,他们即便自杀还处处为子女着想。

他们有的不会在家里自杀,而是选择荒坡、河沟,帮子女避嫌;或者与子女争吵后不自杀,待到关系平静后才自杀。

还有两个老人都想自杀,也不会选择同一天或同一屋自杀,而要错开时间,以免对子女家庭产生不好影响。

刘燕舞认为,如果不到万不得已,老人都不会轻易选择自杀。

“一些老人说,宁在世上挨,不往土里埋。所谓‘利他’的表象背后,实质上更多的是绝望。”

刘燕舞的老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将这种已然形成的“自杀秩序”归因为“代际剥削”:自杀的老人们年轻时“死奔”(干活干到死),给孩子盖房、娶媳妇、看孩子,一旦完成“人生任务”,丧失劳动能力,无论是物质或情感上,得到的反馈却少得可怜。

贺雪峰说:“被榨干所有价值后,老人就变得好像一无是处,只能等死。”

在“代际剥削”大行其道的地区,与之伴随的,是农村老年人自杀潮的出现。

特别是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尤为突出明显。

“2000年以后,农村老年人自杀率升高特别快,且水平极高。”刘燕舞不无忧虑地说,“用‘极为严峻’来判断这一形势并不为过。”

刘燕舞认为,在病态的自杀潮背后,更多的是经济高度分化后,给中年人带来的集体焦虑,那就是他们如何在市场社会中轻装上阵,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并胜出,无疑,作为比他们更加弱势的老人,就成了他们要甩掉的包袱。

一些接受访谈的农民直白地讲:“我自己负担都这么重,我哪能顾得了老的?”

刘燕舞说:“我在全国跑的感觉是,随着现代性的侵入,传统性的没落,各地农村都在向京山的方向靠拢,只是严重程度不同。”

与他们的调查一同跑步前进的,还有中国的老龄化水平。截至2013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了2亿。


而且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继续增加,从2012年的360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3750万人。

刘燕舞介绍,在农村自杀的老年人中,有六成多集中在70岁以上年龄段。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京山的今天可能是很多地方的明天”。

据刘燕舞统计,农村老人自杀最主要的原因是生存困难,其次是摆脱疾病的痛苦,两者合计占直接死因的60%,之后是情感问题。

“换句话说,要减少老年人非正常死亡,就要解决三个问题:不饿死,不病死,不寂寞死”。

研究了6年农村老人自杀,刘燕舞最大的希望是这一问题能引起关注。

“老人们应该活得舒服些,能从容幸福地面对死亡,能走得有尊严点,而不是采用非常规的手段,那太悲凉了。”

刘燕舞说:“人都会老。”

“事实上,多数自杀身亡的老年人,其实是不想死的。”刘燕舞还记得2011年冬天去应城农村做访谈的情景。

在他去的头一年,离他住处不远的一户人家,照料着一位瘫痪在床的老人。

那年年底,子女们商量,给老人断水、断粮,希望他在年前死掉,“免得过年家里来客人,屋里臭烘烘的”。

这是个倔强的老人,“拼了命地活下去”。他躺在床上嗷嗷大骂,抓起粪便在屋里到处乱扔。一直坚持到大年初一,老人才咽下最后一口气。

备注:图片和文字来源网络,内容仅为公益分享之用。

微信图片_20240114114928.jpg

欢迎关注《镜相新闻》jingxiangxinwen.cn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本站律师   联系我们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38257238       新闻热线:0371-65055968

新闻服务邮箱:jxxwq2015@163.com       举报邮箱:294026926@qq.com       邮编:4670000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豫网文 (2021)3749-15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豫)字第0102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11468       顶级国际域名证书renminshuiwen.com      豫ICP备2023000153号-1

网址:http://jingxiangxinwen.cn/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5834号

镜相新闻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