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镜相新闻(jingxiangxinwen.cn)网站
《伊犁锐角》是伊犁河谷本土文学网络创作的文化平台。
创新、进取卓尔不群的风格;开放、包容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具有文化锋芒高度的思想,使锐角成为知名文化品牌的强大动力。锐角之所以卓越,是因为有智慧地策划领航人和充满奋斗精神、工作任劳任怨、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优秀团队。这些注定了锐角必定成为伊犁河谷大地上光彩夺目的一颗新星。
伊犁锐角创刊以来的出色表现,使她已成为伊犁河谷乃至疆内外广大文学爱好者的知心朋友和精神家园。
如果攀贵的话,锐角理所当然也是“机炮连战友群”的好朋友。要是没有锐角老师们的鼎力相助,哪会有50人的一个老兵战友群(前不久已扩群)一次网络会议后,竟然一半人都成为《伊犁锐角》的作者了。
锐角带着3577篇原创文学产品的荣耀,在阵容强大的粉丝团拥簇下,迈着矫健的步伐跨入七周岁的好时光。
我怀着感恩的心,代表“机炮连战友群”全体读者、作者及其粉丝们,向《锐角》表示诚挚的祝贺!向编辑部全体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礼!谢谢!你们辛苦了!
“机炮连战友群”,是《伊犁锐角》文学作品阅读、转发的忠实群。是以《锐角》为荣的铁粉。这个当年守候在祖国西北边陲,三泉沟营地的老兵群体,在交往、阅读、学习《锐角》一年零8个月里,与之结下不解之缘。《伊犁锐角》让我们受益匪浅。
《锐角》的文学作品,是我们当下首选绿色的、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锐角出刊的小说,诗歌,散文,带着深深的“军垦烙印”,和浓厚的烟火气息,引来疆内外一大批文学爱好者、作家、诗人和越来越多的读者。这些变化激励着“机炮连战友群”老兵们的心。我们把《锐角》里那些亲切感人的鲜活故事在群内外传递着、转发着、感动着。故事里的那些人和事,其实有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作品里看到了前辈们、战友们、亲人们活灵活现高大的身影。有些已长眠于天山脚下,可他们的家国情怀和高尚品格,以及人性之美在锐角文化艺术的阳光里熠熠生辉。
翻开伊犁锐角,那些接地气的作品随处可见。许多作品的思想基础,深深植根在世界独有、中国唯一的军垦大地里。军垦文化在锐角的作品里得到旗帜鲜明地歌颂与弘扬。
现在我深深感觉到,我们可以没有面包,可以没有牛奶,但是我们不能没有《伊犁锐角》为我们提供的精神食粮。
阅读《锐角》的作品,并与《锐角》互动,从那些作品中的人和事里得到启迪。获得了来自文学艺术的神奇力量。尤其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锐角》犹如一面旗帜引领着我们跳出老龄化被过早边缘化的怪圈。
关注锐角;阅读锐角;打卡锐角也已成为我们每天的必要日常。
“机炮连战友群”作为一个老兵群体,在《锐角》何总编和各位老师的耐心帮助培育下,已在《伊犁锐角》发表各类文学作品53篇。阅读量不断增加。每个作品留言栏都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热心读者的点赞和好评。留言栏那些闪光金句,字字句句沁人肺腑暖人心田,战友们把这些金子般的心语视为人生最高奖赏,将这些幸福感迅速在亲人朋友圈里反复传递分享,乐此不疲。
人这辈子对来自学校课堂以外知识的获得是不应该小视的。
我17岁老三届毕业,跨入机炮连门槛,曾坐在机炮连连部长条凳上,听指导员单衍春领学伟人哲学,解读人生,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观点,结合战争与防御;保护自己与消灭敌人的关系,讲解得声情并茂。那是我有生以来感受到的最强、最夺目的一束光,那情景终生难忘。
也许那就是豁然开朗,明白了在充满各种错综复杂混合体的地球村里,在月亮绕地球,星星泛银河的苍穹宇宙里也充斥着矛盾,矛盾对立统一规律之普遍性和特殊性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后来我仍然坐在长条凳上,听一位优秀的炮班长全连大会上讲学哲学心得,他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指导工作,处理好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达到了对立的统一。他的讲解让我看到了唯物辩证法一分为二的神奇,我甚至认为哲学才是这世间的大学问。机炮连群在锐角发布的53篇文章中,有一篇出自这位班长的手笔。
那天会后当晚,我把他的讲稿借来从头至尾一字不落地抄写了一遍,文字抄写,加深了我对哲学应用的深刻理解。我从他亲身学习体会里让我的精神世界又一次升华。
我是在床头点亮小煤油马灯用了报纸遮掩抄心得的,第二天有个战友向班长反映说我可能是写恋爱信到凌晨,让他失了眠,班长在射击训练课的间隙里找我谈话。
老班长是骑兵出身,他骑着马(是匹银鬃马,说是他的亲密战友,同他一样建有服役档案,银鬃在战斗中救过他们全班战友的命)带着驮炮的骆子队,和战友们在甘南剿匪战斗中立过大功。
经历使他非常珍惜战友们的健康与生命。训练时他曾多次强调“只有有效地保护自己,才能有效地消灭敌人”他还说“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那天他向我了解情况后说,你挑灯夜战抄学习心得值得赞扬,可影响睡眠、影响次日的训练质量,不好。于是我在周末班会上作了一分为二的检讨,表面的尴尬却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兴奋第一次知道了神秘的哲学、神秘的对立统一和神奇的一分为二法则。当时还幼稚想,陈景润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兴奋程度焉能和我比呢?
之后指导员知道了我抄读书心得影响战友睡眠的事,可没有批评我。
指导员是武汉军区超期服役的优秀军事干部,军事技术极其出色,政治理论也很强,对他的印象就是八二迫击炮指挥的双标杆,他下达工作任务,布置军训和备勤说一不二,从不含糊,有东方硬汉之美。不过,他处理问题也会些许柔情似水,这可能是因为他面对的是群单纯到不能再单的毛头小伙了。
记得一位来自西线的战友,报到第一天,庞大沉重的包袱、胖乎乎圆脸流着汗,刚进营区见等待分班的人群便放下背包,从上衣口袋里拿出一包"黄金叶",真让我吓一跳,心想这么小也会了见面先递烟。见我张着惊愕的嘴,说,小哥哥,这不是给你抽的!我妈说第一次见支部要把烟拿出来递上!又问我,支部他现在在哪呢?等大家听明白了他的话意后随即一片大笑。笑过,一位留着小胡子操着上海话的哥哥过来搂着他肩膀说,傻蛋!支部不是一个领导的名字,是几个领导的集体。
从此小胖战友就有了“支部抽烟”的外号,据说他躲在被窝里哭过好几回,指导员知道后对喊外号的人逐个谈话提出教育。之所以没有在大会上批评,是不想让外号战友在众人面前再次难为情。可能在当时有小胖这样误会的并非他一人。难怪之后党支部学习委员组织全连学习《毛泽东选集》中:“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章节时,还有人私下相互递眼神哩。
回忆机炮连党支部这一战斗堡垒的作用,在那个“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年代,其作用发挥到极致。在我看来,机炮连党支部那班人就是哲学的化身。他们把那个营盘里一批又一批毛头小伙打磨调教得五体投地。后来有一位成了教授博导、自治区与联合国草原科研项目的领军人,有10多位上了大学(含走出机炮连后)、当了公务员或教师,还有的充实到了组织、卫生、发电、机修、公安保卫等行业。从这些人员的结局里可以用“强将手下无弱兵”画上句号。也很难忘指导员曾经在连部拍着桌子教训过一位带班执勤出现过失误的中层领导。由于情绪激动说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话,从连部的窗口飘了出去。
当他知道我小马灯抄心得的事后,没有批评我,只是肯定“班长说得对”,之后还让我在活学活用会上汇报学习哲学体会。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登上全连准军人大雅之堂,激动之心难以言表。几分钟的发言里,连一眼也没敢往台下看。发言结束百多号人掌声响起,才敢抬头看了一下坐前排我的班长,他鼓着掌眼里却闪着激动的泪花。
后来与文书张怀林(机炮连群专题第三部分“青春之歌”中的第一篇文章的作者)聊天时,他说见你发言嘴唇干得发白,我为你倒了一杯水你没喝。事实上我紧张得递水杯的情节一点印象都没有。后来的犯罪心理侦查学课让我懂得了,人在紧张时会失忆,这在我后来参与侦破与指挥的多起刑事案中得到了印证。那次全连军人大会有7名同志发了言,会议总结时,指导员强调说“ 一分为二唯物辩证法,是哲学的精髓,要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而哲学是让人聪明的学问”。之后的许多年里,我对哲学各门派原著阅读占了读书的很大比例,虽然我仍然还是那么傻,仍固执地记住了指导员的哲学是聪明学问、用哲学眼光看世界的话。当机炮连专题文章《青春万岁》《青春之歌》《青春作证》发表后,我在想,莫非这几十位战友也都记住了指导员单衍春在军人大会上讲哲学时说的那些话,才有了“作家”的华丽转身吗?

机炮连战友群与伊犁锐角的相识,完全是“千里有缘来相会”。“有情人终成眷属”。
2021年建军节我们61团机炮连战友,在疫情蔓延的背景下,用腾讯会议程序在网上进行了庆祝建连50周年庆活动。

如果不是肆虐的疫情,原本计划是到三泉沟左岸的营地相聚的。几位战友发起活动计划时,还没有建立“机炮连战友群”。那时已经距离预定活动时间不足两个月了,活动申请还没有被批准。
眼看聚会无望时,我从孙子网上课堂发现了腾讯会议的强大视频功能,这才临阵磨枪建立战友群。决定在群内学习腾讯会议小程序,开展网上庆祝活动。真可谓“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的同时,却为你开打了一扇窗”。
网络平台让分别了半个世纪、散居在全国23个城市与地区的52名老战友在网上相聚一堂,相聚的那一刻,我们都是泪眼相望。大家将分别了半个世纪想说的话都提前写在了发言稿里。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激越的声音和欣喜若狂的泪洒荧屏,令人激动,让人刻骨铭心。会议超过预定的时间了,还意犹未尽。 都还迟迟不肯撤麦走出镜头。



一幕幕热泪盈眶的画面、一张张刻着沧桑岁月的脸庞,还有千呼万唤的声音,润含着期许与岁月的无奈。我激动的心久久无法平静,看到几位风烛残年的老领导老班长和他们背后彻夜不眠帮助调试影屏镜头与连麦的子女们,一种巨大的感情冲击力向我袭来!联想当年教我打背包、传授军事技术的班长、帮我修改入党志愿书的指导员,当年那些潇洒、敏捷、刚毅、帅气、阳刚之美记忆的闪现。那首凄美的《哥已不是当年的哥》的歌词,涌向我的心头。反差之大,岁月的无奈,就让我的心为战友来抚平吧。我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敲着键盘,划着手机屏幕。阅读修改整理着每一份讲稿,感受到战友们的字里行间对精神生命的追求。深感战友们50年一开口的分量和50年一挥笔的珍贵。
我整理发言稿时,提醒自己要尽量靠近可读性。
我仍然挑灯夜战,虽然是LED的灯光十分柔和,但我真的还想使用在三泉沟营地,陪伴了我很久的那个煤油小马灯的亮光。
我整理后的文字发到了战友群,每发一篇大家都纷纷发文点赞,那种热情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这把火烧得聊天室热气腾腾。激情经久不息,我就像又听到50年前哲学讲用会上那雷鸣般的掌声一样感动。战友们群内的赞美之词尽管极其朴素,在我看来,都恰似桃花流水那般滋润心田。

作者简介:肖华挺 原新疆兵团第四师61团机炮连战士。高级警官、曾任霍城垦区公安局局长,第四师公安局副局长。
欢迎关注《镜相新闻》jingxiangxinwen.cn 如有侵权即删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38257238 新闻热线:0371-65055968
新闻服务邮箱:jxxwq2015@163.com 举报邮箱:294026926@qq.com 邮编:4670000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豫网文 (2021)3749-15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豫)字第0102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11468 顶级国际域名证书renminshuiwen.com 豫ICP备2023000153号-1
网址:http://jingxiangxinwe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