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镜相新闻(jingxiangxinwen.cn)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法制

黑手盗土,挖出法治漏洞与生态隐忧

时间:2025-11-17 21:35|来源:举报者实地拍摄|作者:马鸣|点击:
分享到0

近日,平顶山市新华区出现的多车擅自采土售卖事件,绝非简单的无序作业,而是一把刺向法治秩序与生态安全的利刃。

微信图片_20251117221218.jpg

                                  挖土地点

当工程车的机械臂在集体土地上肆意挥舞,挖走的不仅是土壤资源,更是对法律尊严的公然挑衅,留下的不仅是坑洼的地表,更是亟待填补的监管漏洞。

微信图片_20251117212340.png

从法律视角审视,此类“黑挖土”行为已构成多重违法。我国《矿产资源法》明确规定,土壤、砂石等自然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任何开采行为必须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涉事车辆在无任何审批手续的情况下作业,已涉嫌非法采矿。而《土地管理法》进一步规定,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破坏种植条件的行为,特别是在耕地、林地等保护性用地上,必须承担恢复原状、罚款等法律责任。若挖掘行为触及耕地红线或造成严重生态损害,相关责任人或将面临《刑法》中非法采矿罪、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刑事追责,其违法所得的土方、作业设备亦可能被依法没收。

微信图片_20251117212837.png

然而,法律条文的严苛与现实中的猖獗形成了尖锐对比。此事件折射出基层资源监管的软肋:一方面,违法成本相对较低,行政处罚在暴利面前常显乏力,难以形成有效震慑;另一方面,执法覆盖存在盲区,农村集体土地地域广阔,监管力量难以全天候、无死角覆盖,使得违法行为人有机可乘。更值得警惕的是,所形成的“采-运-销”灰色链条,凸显出局部地区资源管理秩序的失范。

微信图片_20251117212421.png

“黑挖土”的危害远超经济层面。生态上,表层土壤的剥离将直接引发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破坏区域生物多样性,其恢复需数十年乃至更久。安全上,未经检测的土方用于民房地基回填,其承载力、稳定性存疑,犹如为民众安居埋下“定时炸弹”。此外,国家与集体资源的非法流失,侵害了公共利益,侵蚀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微信图片_20251117212313.png

根治“黑挖土”痼疾,需施以法治重拳与系统治理。监管部门当强化联动,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技术手段,构建立体化监控网络,做到早发现、快制止、严查处。司法环节应强化行刑衔接,对达到刑事立案标准的案件坚决移送,杜绝以罚代刑,提升法律威慑力。同时,必须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将资源保护成效纳入政绩考核,对失职渎职者严肃问责。

微信图片_20251117212239.png

土地是生存之基,法治是治国之本。“黑挖土”乱象警示我们,任何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都是对法治底线与生态红线的双重逾越。唯有以最严格的法治、最严密的监管守护每一寸土地,方能筑牢生态安全与公共利益的坚固防线,让此类“挖国家墙脚”的行径无处遁形。

欢迎关注《镜相新闻》jingxiangxinwen.cn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本站律师   联系我们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38257238       新闻热线:0371-65055968

新闻服务邮箱:jxxwq2015@163.com       举报邮箱:294026926@qq.com       邮编:4670000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豫网文 (2021)3749-15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豫)字第0102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11468       顶级国际域名证书renminshuiwen.com      豫ICP备2023000153号-1

网址:http://jingxiangxinwen.cn/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5834号

镜相新闻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